当前位置: 首页 >> 办事指南 >> 正文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2018-09-06 12:45  作者:   点击: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现就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背景意义。鲁西地区的枣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5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42.9万,均占全省的28.4%,是我省进入中原、西北、华北和华南广阔腹地的重要门户,是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鲁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支持菏泽”“一个龙头、三个突破”、西部经济隆起带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帮扶力度,推动鲁西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启动内力、增强活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1.9亿元,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总体上,鲁西仍是当前我省发展的突出“短板”,存在经济总量小、创新能力弱、开放层次低、环境约束紧、居民收入少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紧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积极落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区域协调等国家战略,加快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对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根本,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开发秩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制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理念、科技、制度、文化创新,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聚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优秀人才队伍、优质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推动菏泽后来居上、鲁西加快转型,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鲁西5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县域空间格局基本划定,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趋于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创新型经济形态基本建立,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规模优势,一批关系全局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大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2年,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开放型经济优势凸显,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0%左右,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二、支持菏泽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跨越发展

支持菏泽适应新时代、把握新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补短板、塑优势、增潜能、提质效、跨关口,打造鲁西崛起的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支持菏泽提升境界、提高标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县政务大厅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政府提效率。建立完善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市场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全面推进企业、个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信用菏泽。

支持菏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菏泽复制推广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部分政策措施。

支持菏泽争创国家改革试点,优先安排省级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地方特色改革试点。

支持菏泽积极争取建设青岛保税港区功能区,鼓励企业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推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建材等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

(二)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核心竞争优势。

支持菏泽建立创新发展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区域产业加快发展。

建设菏泽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监管平台。

以省科学院菏泽分院、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为依托,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菏泽学院创建大学科技园。

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小升高”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

为“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通股权投资、上市辅导“绿色通道”。

支持菏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园区。

依托高铁菏泽站和菏泽机场,规划建设高铁新城,自2018年起连续5年,对经省认定的入区“四新四化”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增量部分全额返还,主要用于创新平台、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三)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

支持菏泽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增量崛起、存量变革,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支持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天使创业基金,推进菏泽高新区中医药、开发区创新药、鄄城中药材等产业园建设,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学研究能力建设,创建全国中成药制剂与原料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医药产业十强市、中国北方医药城。

高端装备产业,支持智能机器人、轻型运动飞机、高功率激光器等产品研发生产,大力发展超特高压直流和交流、智能电网等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加快发展特种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及零部件等。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研发生产、镁合金高端金属材料等产业基地。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支持沿黄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郓城水浒好汉城、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文化时尚产业;支持菏泽建设省级广告示范园区。

电子商务产业,推进新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在菏泽优先布局,引导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园区与快递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设立“海外仓”,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和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市。

牡丹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国家牡丹种质资源菏泽库建设,发挥院士工作站技术指导作用,加快油用牡丹基地建设。支持设立牡丹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中国牡丹博物馆,举办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和世界国花博览会,打响“中国牡丹城”品牌。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菏泽大数据产业城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发展。

高端化工产业,坚持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方向,建设鲁西南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郓城、巨野联合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四)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综合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培育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支持黄河滩区、黄河故道、采煤塌陷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农业高新区。

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支持单县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施村级农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织密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

支持建设中国林产品交易中心。

支持更多县区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2018年完成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电网改造升级,2020年建成现代农村电网。统筹推进节水供水工程,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五)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县域空间格局,明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开发强度和管控措施,完善生态修复补偿、差异化考核评价等制度,编制城乡、土地、环保等“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进一步细化功能分区,提升园区服务和承载能级,打造高端、绿色、集约的现代产业集群。

重点生态区域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坚决予以淘汰、关停或转产。

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实行战略留白,为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委托菏泽市政府对牡丹区、定陶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审批权。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曹县、单县、郓城撤县设市。

开展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服务经济小镇。

加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构建沿黄河、黄河故道、赵王河等生态带,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加强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取暖试点城市。

(六)补齐民生短板,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加大对菏泽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争取5年内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黄河滩区、黄河故道脱贫主阵地,瞄准深度贫困人群,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需要。

支持菏泽在继续实施扶贫特惠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保险防贫试点,每个县(区)培育发展3个以上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落实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税费减免政策,省级通过安排专项债券适当解决滩区迁建土地增减挂钩收益滞后问题。

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菏泽学院筹建菏泽大学,推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适时升格为本科院校。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织省内优秀中小学、高水平职业院校采取结对子、组团式帮扶菏泽提升办学水平。

支持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在菏泽以医联体等形式开展合作,选派省内优秀医疗卫生管理和技术人员到菏泽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七)破解瓶颈制约,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积极完善省财政支持菏泽所辖财政困难县持续健康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省财政统筹资金支持菏泽水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落实基金让利政策,激励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菏泽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重点向菏泽倾斜。

自2018年起连续5年,省级安排菏泽的生态环保和水利建设资金额度,不低于菏泽上缴省级环境保护税和水资源税收入。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民营银行、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

支持菏泽设立牡丹信用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扎根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保险业总部机构。

鼓励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菏泽倾斜,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部分,按规定给予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

支持菏泽设立小额贷款扶贫担保基金。

支持菏泽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业务,探索创新交易模式,有效整合商品和金融资源,推动传统商品贸易转型升级。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村庄所需增减挂钩指标由省里统筹保障。

支持中央、省安排的重大项目优先在菏泽布局,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到菏泽建设园区、投资项目,引导各类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对菏泽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并在用地上给予重点支持。


三、支持枣庄德州聊城滨州提升综合竞争力

支持各市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培植主导产业,推动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大幅提高,实现鲁西协调共进加快崛起,打造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

(一)枣庄。

探索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支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立区域性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建设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推动医养健康、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做优做强高端化工,建设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标准创新发展推进机制。

依托浙江大学山东工业研究院、枣庄千人计划研究院、互联网小镇等平台,规划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

统筹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支持枣庄加强山东南大门建设,依托台儿庄古城打造旅游精品城市。

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淮河生态经济区城市对接,在特色园区、文化旅游、成果转化、交通设施等方面深度合作、协作共赢。

(二)德州。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吸引集聚优质高端创新资源,重点打造德州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转化省级实体平台,建成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

培育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装备和热泵空调等产业,提高清洁能源终端消费比重,发挥“中国太阳城”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发展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推广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打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高地。

依托泰山体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器材、医疗器械产业,打造亚洲体育装备器材制造业高地,支持发展多业态融合的健康服务业。

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引领,在马铃薯育种领域打造国际品牌。

规划建设30个百亩级“智慧农业大棚”和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聊城。

依托高铁聊城站和聊城机场,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打造鲁西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创意、智慧物流等高端产业发展高地。

以新能源客车、氢燃料电池为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培育世界一流的铝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全国特种光电线缆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

发展无车承运等“互联网+物流”新业态,推进青港物流海铁联运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做强阿胶产业链,建设东阿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推进京杭运河旅游产业综合开发,打造国家健康旅游、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支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园区。

(四)滨州。

支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航空铝材、轨道交通、汽车轮毂等产品研发生产,打造国家级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保持高端铝材世界领先地位。

支持建设滨州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打造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争创国家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纺织产业基地。

加强与国家粮食科学院合作,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国家粮食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示范区。

创新滨州特色海洋渔业“虾贝虫藻”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优质畜牧水产生产加工基地。

深化与华为、京东战略合作,推进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建设。

支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园区。


四、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统筹布局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绿色安全、智能现代的综合交通网络,为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快铁路建设。

着力拓宽出省通道,推进雄商高铁、鲁南高铁、郑济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和菏泽至徐州、菏泽至濮阳、邯郸至聊城铁路等规划建设。

着力加密省内通道,推进济南至滨州、滨州至东营、滨州至临沂、德州至商河高铁和聊泰铁路、滨州港疏港铁路建设,支持十里泉电厂运煤专线迁建、枣庄铁路物流园专用线等铁路建设。

开展德州至聊城、枣庄至临沂、曲阜至枣庄至徐州城际铁路前期论证,研究京霸衡城际、津承沧城际铁路延伸至德州、枣庄至临沂城际铁路延伸到微山至沛县,与菏泽至徐州的城际铁路对接,研究邳州至台儿庄至平邑铁路。

支持菏泽、枣庄、德州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二)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菏宝高速东明黄河大桥、德上线巨野至单县段、高唐至东阿、岚山至菏泽公路临枣高速至枣木高速段、新泰至台儿庄、国高德上线京台高速至国道105段、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等项目建设。

推进日兰高速巨野西至菏泽段、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段、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沾化至临淄、濮阳至阳新等前期工作。

支持京广线东明至鲁豫界段、日定线枣临界至山亭段、鲁苏界至单县段、丰长线牡丹区至东明段等国省道提档升级。

支持规划建设德州至高唐、聊城至鄄城等高速公路。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三)优化机场布局。

加快推进菏泽机场建设,省级给予资金支持,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2019年完成主体工程,2020年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线,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空港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新建枣庄、聊城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开展新建德州机场前期工作,组织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扩建为运输机场研究。

支持菏泽高新区、台儿庄、滕州、临清、庆云、滨州北海等通用机场建设。

(四)提升港航功能。

加强规划论证,支持菏泽内河港口建设,加快郓城新河航道建设,推进新万福河复航工程尽快建成投用。

支持枣庄内河港口建设,实施京杭运河升级改造工程,推进运河各港区作业区工程及配套航道工程建设。

支持滨州港海港港区建设,推进航道、泊位及 LNG 等项目,打通山东西部出海通道。

支持滨州、德州、聊城等市推进徒骇河复航工程前期研究。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引领激励作用,提高政策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集中释放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红利。

(一)创新财税支持政策。

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鲁西支持力度。

加大对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城市等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工资性转移支付等民生补助标准。

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加大对鲁西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在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核增各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额度,支持重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菏泽、聊城革命老区给予专项财力补助。

建立支持县域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

(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制定差异化信贷和考核政策,争取总行直贷、单列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鲁西的信贷资金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到鲁西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德州创建国家区域性投融资展会平台。

支持菏泽等市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

探索开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业务。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募集资金,对鲁西企业上市或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健全土地支持政策。

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并积极协调挂钩节余指标异地有偿调剂使用,节余指标流转使用产生的收益主要用于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任务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心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除国家和省规定用途外,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发展。

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出让金。

对棚户区改造建设用地实行“应保尽保”,优先办理棚户区改造出让地相关手续。

提升园区服务功能,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引导重点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

支持以“飞地”形式向省内外招商引资,鼓励与其他地区共建园区,地方财政协商按比例分享。

(四)强化人才支持政策。

认真落实支持菏泽人才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吸引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到鲁西工作。

鼓励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鲁西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财政困难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计划向鲁西地区适当倾斜,省级按规定给予补助,市财政给予租房补助。

增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名额,专项支持鲁西人才发展。

选派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骨干企业高层次人才挂任县(市、区)科技副职。

支持省属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到鲁西企业任职兼职。

组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人才到鲁西服务,加大对基层实用型人才的支持力度。

研究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措施。

选拔优秀企业家到先进省市和国外培训,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

依托山东省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和农科生等教育项目,增加面向鲁西的招生计划。

支持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提高政治站位。

各级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持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力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为改革创新、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选派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东部地区干部到鲁西挂职任职。

(二)强化主体责任。

鲁西5市要坚定信心,坚持守土有责,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省级授权赋能,大胆推动市县机制创新,切实从传统思维定势、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中解放出来,从机械的政策依赖、简单的“输血”支持中解放出来,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

鲁西5市要高点定位,与省内外基础条件相似、发展成效突出、率先成功转型的城市对表对标,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加快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三)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由省有关部门和鲁西5市政府参与的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推进意见实施,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省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日常工作,配合做好督导、考核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四)严格督导考核。

把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工作作为相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建立健全调度通报、督查督导制度,完善问责追责机制。每年对省有关部门和鲁西5市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综合考评,按照有关规定对贡献突出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对落实不到位的给予批评通报,对工作严重滞后的进行约谈诫勉。

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浓厚氛围。

来源:山东省发改委网站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 电话:0530-5668039

邮编:274015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22810号-1

菏泽学院校友会公众号

校友小程序